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翟天昶: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的演进关系:理论逻辑与国别验证(2025-10-28)

  • 发布时间:2025-10-28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翟天昶: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的演进关系:理论逻辑与国别验证

 

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的演进关系:理论逻辑与国别验证

 

 

作者介绍:

翟天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9期(点击可查看当期目次和摘要)

 

摘要:国家食物供给水平提升并不必然伴随居民膳食质量的持续改善。长期来看,在起初农业生产与贸易水平低下的时期,居民膳食质量与食物供给处于低水平相对均衡状态。随着人均食物供给量的提升,居民膳食质量通常会经历“改善-恶化-再改善-再恶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在居民膳食质量的初次恶化阶段,食物供给的多样性程度与人均食物供给量呈现负相关关系,随后这种关系发生反转。最终,随着居民膳食质量再次恶化,食物供给的多样性也会随之下降。本文在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国家人均食物供给量、食物供给多样性和居民膳食质量的对比观察,验证了上述规律。当前,全球普遍面临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其根源在于:人类在长期温饱不足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对高能量食物的生物偏好机制,从而使膳食结构偏离了最优结构。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居民膳食结构趋向最优结构,提高居民膳食质量,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食物需求侧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调整食物供给导向,通过削减高能量、低营养价值食物在供给端的补贴,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前营造合理的食物供给环境,弱化高能量食物偏好对膳食结构的固化作用,缓解生物偏好与现代食物环境失配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关键词:食物供给  膳食质量  食物供需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7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当前,中国正全面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水平,以稳步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然而,中国食物供给水平的持续提高并未同步改善居民整体膳食质量。虽然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已实现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但居民膳食相关健康问题正日益突出。

 

已有研究表明,许多国家也正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问题,即随着国家食物供给越发充裕,居民整体膳食质量却未必同步提升。这意味着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联。

 

因此,需要从长期视角深入探究二者的协同演进机制,挖掘潜在的规律性关系。通过评估居民膳食质量来考察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主题,但既有成果多局限于居民膳食质量的横向比对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对比,且多侧重于量化评价和阶段性考察,缺乏对居民膳食质量与国家食物供给之间长期规律性关系的挖掘,导致研究内容和结论对食物供需政策的启示缺乏前瞻性。当前,食物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部分国家和地区依然面临着饥饿问题,这进一步凸显了深入研究食物供需演进规律的必要性。此外,受微观数据可得性限制,多数研究直接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发的食物平衡表(Food Balance Sheet,简称FBS)中的居民食物消费供给量(Food)指标来评价居民膳食质量,忽略了食物从消费供给到实际摄入各环节的损耗,导致测算结果偏差较大。

 

因此,探究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之间的长期演进关系及其内在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可以为未来中国农业强国建设中制定科学的食物供给战略、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从历史维度揭示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总体膳食营养状况的长期逻辑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理论判断。

 

其次,选择全球不同区域的部分国家,以FAO数据库提供的长期历史数据为基础,对各国居民膳食质量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国家人均食物供给量和供给多样性程度,并考察不同国家人均食物供给量、供给多样性程度和居民膳食质量的长期动态关系,为理论判断提供跨国证据。

 

最后,结合国际经验,探讨缓解全球饥饿问题的可行路径,并就未来中国食物供需管理和战略取向提出政策建议。

 

(二)边际贡献

 

第一,现有关于居民膳食质量评估的研究多忽视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之间的长期演进关系,理论解释力不足。本文在理论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国家的数据验证,明晰二者之间的长期规律性关系。

 

第二,本文在厘清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之间演进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当前全球范围内改善居民膳食质量的策略,并针对中国面临的食物供给能力增长与营养水平提升不匹配的问题,提出强化需求侧早期干预与优化供给结构相结合的相应对策,以提升居民整体福利水平,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食物供需管理战略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借鉴。

 

第三,针对现有研究以FBS的食物消费数据直接替代实际摄入量的系统性偏差,本文引入了消费损耗率和加工转化率进行校正,首次在FBS数据基础上测算各国居民真实食物摄入量,提高膳食质量评估精度。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国家食物供给能力的提升未必伴随居民膳食质量的持续改善。从长期来看,在国家农业从传统时期逐渐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国家人均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状况之间会大致呈现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受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均食物供给量与居民膳食质量处于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状态;第二阶段,为满足居民膳食能量需求,受贸易、财富水平和农业资源的限制,国家人均食物供给量通常会先上升后下降,食物供给多样性则以相反的方向变化,居民膳食质量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第三阶段,随着贸易水平的提升,人均食物供给量和食物供给多样性同步提升,居民膳食质量进一步改善,处在较高水平;第四阶段,人均食物供给量先上升再下降,而后又趋于稳定甚至进一步上升,居民膳食质量则呈现先改善再到出现恶化趋势的变化。

 

(二)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居民膳食结构失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温饱不足的历史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对高能量食物的生物偏好机制,导致膳食结构偏离了最优结构。对中国而言,当前食物能量供给已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求。当务之急是推动膳食结构优化,防止其进一步偏离最优状态从而增加膳食失衡带来的健康风险。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居民膳食结构向最优结构迈进,提高居民膳食质量,一方面,要加强食物需求侧的管理,可借鉴国际经验,探索运用税收和补贴等经济手段强化需求侧管理,针对当前饮食结构与最优结构的偏差,对过量摄入的食物征税、对摄入不足的食物予以补贴。

 

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人类在食物匮乏环境中形成的对高能量食物偏好的神经奖赏机制具有高度稳定性,这决定了需求侧干预只能产生阶段性效果,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居民的饮食偏好以解决膳食失衡问题。

 

因而,从长远看,为更好地推动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型,需要调整食物供给导向,减少供给侧对高能量、低营养价值食物的补贴,提前通过供给侧调整营造合理的食物供给环境,弱化高能量食物偏好对膳食结构的固化作用,缓解生物偏好与现代食物环境不匹配带来的健康风险。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和从事食物消费结构转型问题的研究。当前,全球各国家普遍面临膳食结构失衡问题,使得居民饮食健康风险显著增加,由此造成居民疾病负担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损失。与全球许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正在积极推动居民膳食结构转型,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从而降低膳食结构失衡所带来的健康风险,提高居民福利水平。解决食物消费结构失衡的问题必须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长期的研究和思考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各国居民普遍经历温饱不足到供给充裕的阶段,膳食结构失衡的原因可能还需要通过国家食物供给与居民膳食质量之间长期的关系演进中去寻找。

 

在初稿完成并多次检查修改后,笔者将论文投稿至《中国农村经济》。幸运的是,论文选题和内容得到了编辑部和外审专家的肯定。经过多轮审稿和修改,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结果分析和全文架构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逻辑也更为清晰合理。论文最终得以刊发,离不开审稿专家和编辑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编校阶段,编辑老师细致、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令笔者感到由衷钦佩,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感谢《中国农村经济》提供的平台,使得笔者就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转型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得以传播,但笔者深知论文的内容和观点最终还需要依靠社会和时间去检验,也期望自己的研究工作能为改善人类福祉、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些许贡献。

 

来源: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