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长势总体好于常年,春耕春播进展顺利。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效果显著。小麦、玉米和牛肉进口下降,稻米、大豆和猪肉进口增长。粮食价格以稳为主,主要畜产品价格小幅下跌。涉农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农民工就业形势良好,乡村消费市场活力较高。预计2025年夏粮产量增长,二季度畜牧业稳中向好发展,农产品进口处于低位,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涉农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一、第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状况
(一)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状况
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长势总体好于常年。全国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截至2月末,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小麦已陆续返青,江淮、江汉大部处于分蘖起身期,西南大部进入拔节至抽穗开花期。播种以来,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降水虽偏少但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水热条件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萌动返青。根据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数据,截至3月13日,冬小麦主产省一、二类苗比例为89.5%,长势良好,其中河南、陕西一类苗比例过五成,山东、湖北、河北过四成。夏粮主要品种冬小麦的面积稳、长势好,奠定了2025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农资供给总量足且价格低。2025年粮食生产有力有序推进,截至3月13日,长江流域、黄淮海地区春管全面展开,东北地区正在备种备肥,西北地区春小麦开始播种,华南地区早稻陆续插秧。春耕春播顺利开展得益于两方面原因:
第一,主要农资供应充足,价格处于低位。2025年粮食种子供给充足,种子产量高于五年平均水平。其中,玉米种子和杂交水稻种子分别比近五年平均水平高出26%和12%。截至2月底,省、市、县化肥到位率分别为70.8%、61.5%、60.5%,进度均略快于上年同期。根据农业农村部300个价格监测网点县数据,2025年2月,国产尿素、国产磷酸二铵、国产氯化钾和农用柴油市场价格分别为2257元/吨、3714元/吨、2809元/吨和8655元/吨,虽然在春耕市场需求下,环比有所上涨,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低位运行,同比分别下降9.7%、3.5%、3.4%和2.7%。
第二,党和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强和聚焦。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首位,在粮食生产相关问题上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等内容,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年度目标提供政策保障。其中,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是2025年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进一步细化实化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措施和安排,围绕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垦示范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技术推广、农田沟渠修复整治和耕地质量建设等方面,制定印发6个配套专项方案,指导各地落实落细单产提升各项工作。
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效果显著。2024年2月,农业农村部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4100万头调减到3900万头。按此新标准计算,2025年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2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2%,2024年一至四季度末的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分别为3992万头、4038万头、4062万头和4078万头,分别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2.4%、103.5%、104.2%和104.6%。自新目标设定以来,能繁母猪存栏水平连续12个月处于合理区间,未触发过度波动预警,表明生猪产能调控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农产品进口规模收缩带动贸易总额下降。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2月,农产品进出口总额459.2亿美元,同比下降9.5%。其中,出口152.2亿美元,同比增长3.0%;进口307.0亿美元,同比下降14.7%;贸易逆差154.7亿美元,同比下降27.0%。
粮食进口大幅下降,小麦、玉米、大麦和高粱进口下降,稻米和大豆进口增长。2025年1-2月,粮食进口量为1736万吨,同比下降35.2%;粮食进口额为74.8亿美元,同比下降35.6%,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4.4%,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粮食出口量为30万吨,增长0.7%,出口额为2.2亿美元,增长1.3%,贸易逆差下降36.3%。从具体品种看,小麦及小麦粉进口量同比下降95.6%;玉米及玉米粉进口量同比下降97.1%;大麦和高粱进口量分别同比下降37.6%和37.5%;稻谷、大米及大米粉进口量增长28.3%;大豆进口1361万吨,同比增长4.4%,占粮食进口总量的78.4%。
粮食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价格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2月份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7%。小麦、玉米等谷物的国际价格上涨是推高国际食物价格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出口限制措施以及欧洲及美国小麦生长状况不佳共同推动全球小麦价格攀升,巴西季节性供应紧张及阿根廷高温干旱气候推动全球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世界大麦和高粱价格也有所上涨。稻米进口较大幅度增长主要是国家大米价格下降导致,1至2月份大米到岸税后价已低于国内价格。大豆进口量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买家提前订购美国大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肉类进口量稳价升,猪肉与禽肉进口增长,牛肉与羊肉进口下降。2025年1-2月,肉类(包括杂碎)进口量为11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进口额为40.8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从具体品种看,猪肉及猪杂碎进口38万吨,同比增长10.0%;牛肉及牛杂碎进口47万吨,同比下降11.3%,实现连续两个月环比下降;羊肉进口6.9万吨,同比下降2.6%;禽肉进口7.1万吨,同比增长31.3%。肉类进口量相对稳定而进口额有所增长,原因是,国内肉类市场总体供应充足,而消费升级和春节效应引致高附加值肉类产品进口增加。牛肉进口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牛肉价格上涨与国内牛肉价格低迷,另一方面是因为2024年下半年后缩紧牛肉进口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作用。
水产品进口下降、出口增长,蔬菜出口增长,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增长,食用植物油进口大幅下降。2025年1-2月,水产品进口66万吨,同比下降6.5%,出口66万吨,增长11.9%。蔬菜及食用菌出口169万吨,增长6.6%。干鲜瓜果及坚果进口154万吨,同比增长5.8%。食用植物油进口90万吨,同比下降25.7%,然而植物油国际价格强势,进口额下降幅度仅为8.4%。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大幅下降且高于进口额降幅,主要原因在于,东南亚生产国季节性产量下降以及印尼生物柴油行业需求增加的预期引致棕榈油和豆油等植物油国际价格普遍上涨。
(三)农产品市场价格运行状况
粮食价格指数整体平稳。2月粮食价格指数111.32点,较上年12月下跌0.2%。粮食价格保持稳定主要是因为政策性收储持续推进,粮食加工和饲用需求回暖,玉米、大豆、晚稻收购进度良好,供销两旺对粮食价格形成支撑。
玉米价格稳中有涨。2024年秋粮丰收,玉米供应充足。2025年以来,中储粮增开收储库点,增储力度加大,玉米收储进度处于近年较高水平,有力提振玉米市场行情、稳定市场预期;全国生猪存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增加,带动饲用需求提升;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也处于近年来高位。玉米市场购销两旺,支撑玉米价格连续两个月上涨。2月全国玉米收购价格2.03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上涨1.5%。
大豆价格稳中有涨。2024年大豆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总体供应充足。临近春节,市场大豆购销清淡,但国储收购支撑整体行情,大豆价格保持平稳运行。2月份,豆粕、豆油市场回暖,大豆压榨利润趋于好转,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提高,国产大豆行情向好。2月全国大豆收购价格为3.77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上涨0.8%。
小麦价格先跌后涨,小幅震荡。节前面粉备货需求增加,制粉企业开机率好转,中储粮持续投放小麦,小麦市场供应充足,1月小麦价格稳中略跌。节后加工企业补库需求增加,部分地区启动储备粮轮入,国际小麦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市场形成支撑,2月份小麦价格稳中有涨。2月全国小麦收购价格2.38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下降1.2%。
稻谷价格稳中有涨。节前南方中晚籼稻主产区完成粮库轮换,加工企业阶段性停工,市场交易趋于清淡,价格维持平稳。东北地区农民惜售,粳稻价格获得支撑小幅上行。节后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同步推进,最低收购托底效果明显,中晚稻旺季收购完成超亿吨规模,有效稳定市场预期。2月新季稻谷流通呈现明显的优质优价特征。2月份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价格分别为2.71元/公斤、2.65元/公斤、2.66元/公斤,分别较上年12月提高0.37%、0.38%、0.38%。
国内畜牧业价格指数整体下行,先稳后跌。受春节畜产品消费旺盛带动,春节前)畜产品价格指数整体维持稳定并短暂上升;节后畜产品消费疲软,畜产品价格指数快速下跌。2月畜产品价格指数为112.41点,较上年12月下降4.09%,同比下降4.60%。
猪肉价格整体下行,先稳后跌。1月份,春前备货需求支撑猪肉价格短暂回暖,但中下旬随生猪出栏加速及节后消费转淡,价格逐步回落。2月份,受2024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长影响,产能传导效应下生猪供给保持充裕;同时,节后传统猪肉消费淡季压制屠宰量下降,价格走低。2月份猪肉集贸市场价为每公斤26.51元,较去年12月下跌3.6%,同比提高7.7%。
活鸡价格先涨后跌。春节前,禽肉消费回暖,屠宰场停工,支撑价格短暂上行;春节后,屠宰场复工后出栏集中释放,市场供应显著增加,但禽肉消费季节性转淡。供增需减背景下,价格逐步向下回调。2月全国活鸡均价21.72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上涨0.2%,同比下降1.8%。
活牛、活羊价格先稳后跌。春节前牛羊消费增长,但市场供给充足,牛羊价格总体稳定;春节过后,牛羊肉集中备货期结束,餐饮、加工企业需求有所减少。综合来看,牛羊肉生产基本稳定,消费需求阶段性回落,节后牛羊肉价格小幅下跌。2月全国活牛均价25.68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下降0.2%,同比下降17%;2月全国活羊均价31.14元/公斤,较上年12月下降0.4%,同比下降10.8%。
生鲜乳价格仍在下行。在各项乳业纾困措施持续带动下,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速明显放缓,行业产能已回调至2023年年中水平,但液态奶消费仍处于恢复过程。1月份,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12元,环比涨0.3%,结束了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跌14.5%。但是进入2月份以来,生鲜乳收购价连续四周环比下降,2月份均价下探到3.10元/公斤。
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先涨后跌。1月份,受春节消费拉动蔬菜需求,北方设施蔬菜供应增多、露地蔬菜供应减少推高成本,南菜北运上市规模增大、蔬菜保鲜和运输费用增加等影响,蔬菜价格季节性上行。2月后,节后蔬菜消费有所减少,在田蔬菜面积保持稳定,蔬菜供应基础好,蔬菜价格转入季节性下行区间。2月蔬菜价格指数134.42点,较上年12月上涨3.2%。同比下降15.7%。
(四)涉农产业发展状况
出口拉动涉农工业走出低速增长区间。2024年涉农工业增加值增长4%,脱离2022年以来的低速增长区间。2025年1—2月,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茶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5.3%、3.9%,食品工业增速保持较高水平。涉农产业固定投资大幅增长。202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及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8%、22.9%、15.6%和6.9%,平均增速显著超越2023年同期水平。2025年1—2月,上述四个涉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7.4%、21%、13.6%、3.5%,较2024年四季度有所放缓,但仍远超制造业平均增速。
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潜力较大。2024年,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分别增长5.3%、4.7%,纺织产品、纸制品和木制品出口量增速均超过3%。2025年1—2月,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以美元计),中药材及中成药出口量增长1.4%。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食品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百亿级甚至是千亿级食品企业和连锁餐饮企业,具备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2024年预制菜出口企业境外营收增幅普遍超过10%。
居民需求总体有待扩大。2025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1%,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5%。2025年1—2月份,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服装类、家具类零售额同比变化11.5%、-2.6%、3.3%、11.7%,农产品居民需求增速出现分化;吃类、用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增长10.8%、5.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明显。
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高质高效。2024年,农产品物流总额为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产品流通空间不断扩大、物流费率持续下降。2024年,全国改造5856个县城和乡镇商贸中心、5.3万个村级便民服务商店,累计建成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效缓解了“农产品上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国85%以上的冷链货品为食用农产品,2024年,全国冷链物流总额为3.65亿吨,增速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冷链物流市场收入为5361亿元,增速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在食品冷链需求方面,蔬果、肉类、水产、乳制品、速冻食品的冷链流通量比例为10:3:2:1:1,各类食品冷链流通率稳步上升。居民食物消费保持升级趋势,食物零售渠道趋于多元化。按照近六年平均增速,2024年,中国有机产品销售额将达到1110亿元,稳居全球第三大有机产品消费市场。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9%和5.6%,以追求高品质食品和消费体验的山姆、盒马鲜生等会员制超市加速发展;吃类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其中生鲜食物零售额份额进一步扩大。
餐饮业发展稳中有升。2024年餐饮收入突破5.5万亿元后,2025年1—2月餐饮收入增速为4.3%,较2024年第四季度平均增速仍有所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相比2024年平均增速更高,意味着连锁餐饮企业发展更快。预计2025年餐饮连锁化率可能达到24%左右,与世界30%的平均水平差距缩小。2024年,餐饮食材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食材供应链中的产地直采比例亦有所上升。
涉农产业助力农村市场消费活力释放。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2024年,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消费市场显著扩大。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8%,其中水果、奶类、水产品、肉禽蛋、蔬菜等生鲜产品的交易额占比小幅提高。2025年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0.8%、5.4%。乡村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及收入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达到1.32万亿元,该指标值已超过《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设定的目标水平。2025年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90条,非遗文化、农旅融合以及特色民宿等业态尤为亮眼。
(五)农民工就业、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
农民工就业形势呈现良好开局。2025年前两个月,就业市场开局良好,节后企业开工复产加速,农民工外出更早、流动有序。整体就业市场呈现总体稳定、持续向好态势。2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3个百分点。失业率波动主要受春节因素影响,随着节后求职者陆续实现就业,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将会下降。
针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强化。面向脱贫人口等农民工,人社部将推动拓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渠道,强化劳务协作、打造劳务品牌,加强大龄农民工服务培训支持力度,促进就业增收。此外,人社部等7部门于2月6日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明确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面向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分型分类提供创业支持保障,各类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支持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
各地乡村通过在地资源活化激发文旅经济潜能提升经济收益。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范围内游客流动活跃,县域中心城镇和乡村成为旅游新热点。春节期间,全国共有5473个传统村落举行了约11853场活动,吸引游客超过4720万人次。目前,我国已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各地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不断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
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与健康服务的需求增长较快。1月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低于全国和城市涨幅。其中,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医疗保健类消费是主要拉动因素,价格分别上涨0.8%、1.3、0.8%。相比之下,居住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同比下降趋势。城乡对比显示,虽然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同比上涨,但低于城市居民1.2%的涨幅,反映农村居民以对基础款式服装的刚性需求为主,品牌消费渗透尚待提升。居住类消费价格呈现城乡分化特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农村居民受收入水平限制及人口外流影响,对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有限,导致居住类价格缺乏上涨动力。
乡村消费市场在整体消费市场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26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乡村市场销售增速快于城镇。1-2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6%,高于城镇0.8个百分点。
促消费政策展现出对农村居民明显利好。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两新”政策),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并紧密贴合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在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在农业生产方面,将水稻抛秧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报废最高补贴额由单台6万元提高至8万元;将田间作业检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由各地区按照规定测算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各地区可自行确定的报废更新补贴农机种类范围上限由6个提高至12个。在生活方面,除继续支持冰箱、洗衣机、电视等8类家电产品以旧换新的外,还将微波炉、净水器、洗碗机等新兴家电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并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积极支持家装消费品换新。综合来看,本轮“两新”政策将有效降低农村居民农业生产设备和生活家电的消费门槛。
二、第二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趋势预测
(一)预计夏粮产量达到1.5亿吨,畜牧业稳定向好发展,农产品进口保持地位
预计2025年夏粮丰收,产量达到1.5亿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首位,为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年度目标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针对2025年夏粮生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已提前释放小麦最低收购价上调的政策信号,农业农村部同步制定并发布了播种技术指导意见,并开展“双晚”技术培训,重点落实病虫害防控措施,提高单产水平。2024年下半年,冬小麦秋冬种进展顺利,种植面积继续保持稳定。2025年以来,冬小麦苗情长势总体好于常年,春耕春播进展顺利,农资供给总量足且价格低。为2025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冬小麦长势和气象条件、农资供应情况和政策支持,2025年夏粮丰收基础已基本奠定,预计夏粮产量达到1.5亿吨。
预计二季度生猪供应稳定充足。按照10至12个月的产能滞后期推算,2024年第二季度以来能繁母猪的合理存栏水平保证了2025年全年生猪供应基础稳定。2024年8月至12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连续5个月环比增长,2025年1月屠宰量达到3816万头,环比下降8.3%,同比增长2.4%,存在季节性回调但仍高于去年同期,表明第一至二季度猪肉供应充足。同时,2025年1月全国仔猪价格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46.3%,反映养殖户补栏意愿强烈,按照5至6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第二、三季度生猪出栏量预计将有所增加。综合能繁母猪存栏情况、生猪屠宰量变动以及当前仔猪价格走势,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生猪供应稳定充足,全年生猪出栏预期乐观。
预计二季度肉牛奶牛养殖业稳定向好发展。2024年下半年以来,肉牛、奶业各项纾困政策逐步落实,肉牛和牛奶的国内价格降幅收窄,加之饲草料成本降低以及国际进口收缩,肉牛、奶牛养殖亏损情况有所缓解。随着技术指导服务的进一步强化和产业纾困政策的持续推进,预计2025年第二季度肉牛奶牛养殖业稳定向好发展,肉牛和奶牛产业的产能保持稳定,国内市场上的牛肉和牛奶供应充足。
预计二季度农产品进口处于低位。2025年中国小麦丰产的基础已经奠定,二季度正值冬小麦收获期,国内供给充足,预计二季度小麦进口同比明显下降。相比之下,由于印度出口预期增加、需求放缓、美元走强,国际大米价格下跌,但国内大米供需宽松,进口动力不足,预计二季度大米进口量保持低位。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叠加中美贸易政策影响,抬升进口成本,进一步削弱进口价差优势,预计二季度玉米进口量也会有所下降。南美大豆丰产预期逐步兑现,全球大豆供应仍呈宽松格局,预计短期价格将受南美天气和中美贸易政策影响震荡运行,二季度大豆进口量保持平稳。国内肉类供给充足,二季度也属于肉类消费低迷季,预计肉类进口动力不足。国际植物油价格难以在短期内从高位回落,国内油菜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二季度食用植物油进口仍保持低位。
(二)预计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
预计二季度玉米价格先跌后涨。二季度,政策性收储逐渐退出,玉米库存尚有余量,价格在一季度高位基础上开始回落。5月以后,玉米售粮接近尾声,新季部分小麦上市替代玉米下游消费,玉米价格或进一步回落。6月后,新季小麦大量上市低价供应,贸易商转向新麦贸易,玉米购销量下降,或仍有价格上涨空间。
预计二季度小麦价格延续跌势。总体上,高库存与新季丰产预期强化小麦供应宽松态势,而需求面临面粉消费增长瓶颈和饲用需求被玉米价格压制。二季度初期,制粉需求疲软叠加政策粮源投放压力,价格延续弱势;4月末至5月初,节前补库需求释放、政策底部价格支撑和部分玉米饲用替代需求释放,市场情绪回暖或推动价格反弹;进入5月下旬后,新麦集中上市后供应增量与夏季消费淡季形成共振,价格将再度承压下行。
预计二季度稻米价格先跌后涨。4月气温回升,加剧高水分粮源储存压力,农户或增加抛售;若加工企业同期采购偏保守,市场阶段性供过于求将导致价格承压下行。5月稻米库存见底,端午节前米企备货需求释放,供需转向紧平衡,价格或温和反弹。6月进入消费淡季,米企按需采购,农户常规售粮,价格波动或收窄趋稳。。
预计二季度大豆价格低位震荡。从供给侧看,二季度天气转暖、转湿后基层存储条件变差,叠加新季作物种植资金需求,农户积极售粮;南美新季大豆丰产预期强,进口成本下行挤压国产大豆市场空间。从需求侧看,受豆粕消费疲软、压榨利润偏低和蛋白替代行动影响,市场采购偏弱。综合来看,二季度大豆供需宽松,价格承压低位震荡运行。
预计二季度生猪价格低位运行、小幅震荡。从供给侧看,2024年后个三季度能繁母猪存栏增加,对应2025年第二季度理论生猪出栏量增长,产能转化压力较大。但仔猪年初存栏收缩,叠加补栏成本较高,产能扩张受限,二季度出栏压力有所缓解。同时,仔猪价格相对高位运行或刺激养殖场户由外购仔猪育肥转为二次育肥。从需求侧看,节后消费淡季压制鲜肉采购,牛羊肉低价替代效应持续;五一假期备货,需求回升或阶段性提振桌如消费,促进价格反弹。综合来看,二季度猪肉市场价格低位运行、小幅震荡。
(三)预计涉农产业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2025年涉农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更有力地支持。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营养不足等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国家将长期支持居民食物消费升级。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专门部署“全链打造,深度开发”,要求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新出台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强调发展各类涉农产业并且强化其联农带农作用。
得益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消费政策以及假期增加等多重红利释放,二季度涉农产业发展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有效减轻涉农工业的借贷负担和融资成本,为新兴业态和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空间。2025年一季度,促消费范围从耐用消费品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直接或间接激活涉农产业相关需求。二季度包含清明节、劳动节(调休5天)和端午节三个假期,若能切实保障民众休息休假权益,将显著促进食物流通零售、餐饮业、乡村旅游等涉农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涉农产业主体预期较为积极。2025年2月,PMI为50.2%,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涉农工业积累的固定资产将被盘活。随着餐饮供应链出海加速,2024年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额分别增长5.3%、4.7%(以人民币计),2025年或将成为餐饮供应链的出海元年,进而带动涉农产品出口额加速增长。同时,餐饮企业正加速向县域市场下沉,紧邻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能更有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餐饮主体对未来发展持谨慎但乐观的态度。在食物流通方面,2024年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350.8%,这一爆发式增长将推动冷链物流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也说明市场主体对食物流通规模的扩张持有积极预期。
(四)预计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继续释放
预计农村居民将在就业区域结构性转移和节假日消费乘数效应下保持稳步增收。首先,从投资数据来看,经济复苏动能持续恢复。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619亿元,同比增长4.1%,较2024年全年提升0.9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以11.6%的增速领跑,中部(6.0%)和西部地区(5.3%)次之,东部地区为1.5%,显示出投资向内陆倾斜的趋势。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提速将直接拉动建筑、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叠加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蓄水池”作用,农民工就近就业岗位数量有望提升,外出务工成本也将有所降低,促进农民工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第二,二季度“劳动节”、“端午节”旅游需求将得到集中释放,乡村旅游将推动关联产业,如乡村餐饮、民宿、特色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营收提升。
预计农村居民生产端和生活端消费需求继续释放。首先,本轮“两新”政策将推动农村居民农机更新周期缩短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升级。收入有限前提下,日常生活消费与其他消费此消彼长,对部分农村居民而言生产消费支出的扩大可能挤压生活消费支出。但是,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将反哺生活消费。第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与县域商业体系完善形成消费基础支撑。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增强、消费场景增多、消费半径缩短,叠加劳动节、端午节催生文娱消费需求,预计二季度农村居民文娱消费也将进一步提升。
作者为: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课题组组长为张海鹏、全世文,课题组成员为杨鑫、朱文博、乔慧、史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