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胡冰川:解锁乡村振兴的创新密码(2025-03-18)

  • 发布时间:2025-03-18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并聚焦粮食安全、科技赋能与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命题,环球网农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深入剖析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重塑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

 “现代农业的竞争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胡冰川开门见山。他以生物育种为例,解释技术如何颠覆传统生产模式:“基因编辑不仅能定向改良作物抗病性、耐旱性,还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比如抗虫棉的推广,让农药用量下降70%,农田生态明显改善。”

 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胡冰川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支撑。胡冰川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生产领域、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产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尤其是AI的应用,也让农业变得更“聪明”。“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结合AI算法优化灌溉和施肥方案,亩均节水可达40%,劳动生产率提升20%以上。”胡冰川补充道,“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

 协同网络:让创新从实验室在田间“生根”

 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脱节,始终是农业发展的痛点。胡冰川认为,关键在于构建“需求导向”的协同生态:“科研机构专注前沿突破,企业负责转化落地,而政府需搭建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他特别提到海南“南繁硅谷”的聚合效应:“这里每年吸引超2000个科研团队,累计培育新品种占全国70%以上。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育种,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尽管农业科技创新前景广阔,胡冰川坦言现实挑战不容忽视:“高成本将许多小农户挡在门外,区域发展差异导致技术渗透不均衡,而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谨慎态度也需要时间化解。”

 对此,他提出“分层突破”思路:对大型农业企业,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其承担技术推广的社会责任;对中小农户,则依托合作社和农业服务公司提供“技术托管”服务。“比如某地的无人机植保服务队,农户每亩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享受高效防治,成本降低可以到60%。”

“农业现代化不是一场冰冷的替代,而是一场有温度的重构。”访谈尾声,胡冰川如此总结。科技创新应与人文关怀交织,实验室的智慧走到田间地头时,不仅需要高效可持续,也需要智能更包容。

来源: 环球网农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