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关注三农

檀学文:接续推动欠发达地区走新内生发展道路(2024-12-20)

  • 发布时间:2024-12-20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开展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县域产业和科技基础及创新发展动能,增加农民收入和消除农村贫困。新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推动脱贫地区接续发展,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产业创新发展的县域新内生发展道路。

脱贫攻坚为脱贫地区产业和科技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产业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举措,“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之首。农业(农村)部门和扶贫部门长期坚持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培育和产业开发,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科技部门长期坚持在贫困地区实施科技扶贫和县域科技创新,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创新型县(市)建设。到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立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创建扶贫产业园超过2100个,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大多数脱贫县形成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脱贫地区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企业6.76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超过130万人,累计引进科技特派员近30万人,为脱贫地区培育了强劲的产业及科技发展能力。

过渡期防止返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脱贫地区发展提供新动能。在“十四五”过渡期,我国推动实现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中央财政等各类支持政策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和综合帮扶力度,对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不断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比例逐年提高,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及东西部协作等帮扶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发展,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选派产业顾问组,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组团式”帮扶;聚焦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开展东西部协作。2023年,我国脱贫县特色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6万亿元,产业发展、就业政策及综合保障政策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速,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维持在600余万人的较低水平。

在中国式现代化大格局中谋划脱贫地区接续发展重大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不能置身事外。我国脱贫地区大部分位于生态脆弱或生态保护地区,户籍人口约3亿人,其生产生活条件及收入水平与其他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以脱贫地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生态约束、竞争力欠缺的特殊挑战。这意味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格局中,如何推动脱贫地区接续发展将是一个需要认真谋划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我国正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步谋划构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常态化帮扶制度,这正是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欠发达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过渡期后,我国将重新识别欠发达地区并在常态化帮扶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国已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并筑牢防止返贫底线,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以脱贫地区为主体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就是集中体现。欠发达地区发展将是常态化帮扶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嵌入过程。一方面,要将经过渡期验证为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举措和经验机制化、制度化处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加以借鉴应用;另一方面,要在欠发达地区加快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持续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筑底”“探路”。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再依靠大量外部政策资源输入及本地自然资源简单开发的粗放发展模式,而是要结合区域特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产业创新发展道路。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从制度、政策、科技等方面创新推动脱贫地区的产业链发展和布局优化;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促进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及各省(区、市)内部开展立体式、网络性发展协作;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赢;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国内超大市场潜能;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对低收入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实行适度倾斜的开发性帮扶政策。

推动欠发达地区走新内生发展道路。理论回顾表明,传统的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似乎都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利。但考虑到经济空间的非均质性及不同产品价值链的非同质性,欠发达地区可基于本地特色资源培育局部竞争优势,开展符合价值链规律的产业链布局,也有以符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以推动实施的可能性。以此作为理论出发点,必须推动欠发达地区走新内生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全面拥抱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消费结构与内容转型升级的创新时代,破除传统经济思想和经济模式桎梏,开展依托“土特产”价值的产品创新及对小农户包容友好的产业组织创新,逐步实现价值链重塑;另一方面,要建立摆脱外生驱动依赖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将外生帮扶资源和政策有机地嵌入区域内经营主体的自主内生发展过程。由此,欠发达地区可梯次升级县域产业结构,跨越县域界限优化产业布局,在县域内则致力于围绕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资源,久久为功建设产业与科技一体化的县域创新发展生态体系。

 

(作者檀学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