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创新和研究展望
芦千文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国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和制度演变的独特性,为“三农”学界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提供了丰厚土壤。总体上看,学界对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尤其是提出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的稳步前进。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农”学界薪火相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维护农村权益和农民利益为宗旨,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坚持不懈探究中国农村发展规律,研究阐释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战略决策和主要措施,形成了立足中国实践的农村现代化理论认知和逻辑机理,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但整体而言,中国“三农”学界对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碎片化零碎式的战略阐释、政策解读、实践总结阶段,系统化的理论探究和原创性的理论解析较为少见,集成式的理论创造和学科建设尚未实质破题。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理论和农村现代化理论体系难以形成,站在国际研究前沿的中国农村发展学派难以形成,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还处于初创阶段,在国际农村发展领域的学术地位同中国农村的相对国际地位及其重要性还不相称。因此加快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农村发展理论体系依然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农村现代化在全面小康社会历史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历史性进展,迈入了瞄定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导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阶段,需要面对的历史任务、艰巨挑战和重大课题已经没有现成的国外理论和成功经验可以参照,因此亟须以突破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以农村发展学为骨架的中国特色农村发展理论体系,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为开创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道路、贡献农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提供理论阐释。这是中国“三农”学界的使命担当。中国“三农”学界对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懈努力,已经使研究视野从聚焦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从照搬国外理论硬套中国农村改革实践转型到阐释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实践的新阶段。中国“三农”学界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转型过程中,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的构建准备了基本条件。开拓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的新视野,正呼唤中国“三农”学界构建具有相应国际地位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需要在理性认识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创新基础上,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需求,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原创性和规律性的理论阐释。从这个意义上看,盲从盲信国外理论,生搬硬套中国改革实践,并不能算作理论创新。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根植于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道路。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首先要辨别根植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既包括对淹没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的实践探索的理论阐释,也包括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谋划、改革举措和关键问题的理论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具有独特性的制度和组织演变过程,不少“三农”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真知灼见的讨论,其中不少理论研究对象已经成为历史,但所形成的理论认知富有启发意义,值得成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的组成部分。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现代化路径、农村发展政策等的讨论,人民公社时期对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农业与轻重工业关系、人民公社体制等的讨论,农村市场化改革时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内涵等的讨论,21世纪以来对统筹城乡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的讨论,贯彻农村改革以来不同时期研究讨论都有设计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需要在对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的总结中,充分挖掘在实践探索、改革试点与思想争鸣的碰撞中形成的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三农”学界从中国发展的道路优势中塑造了理论自信,注重以理论创新研究阐释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改革实践,既形成了反贫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渐进式城镇化道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宏观战略层面的理论思想,也形成了小农户现代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产业融合、集体产权制度和新型集体经济、村庄布局优化等中微观改革举措和实践探索的理论创新。正是上述理论创新为中国农村发展学的加快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骨架。在农村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需要从实践回归、理论重构、学科重建等维度进行开拓性、前瞻性谋划。
实践回归是指重回实践—理论—实践的理论研究进路。中国“三农”学界积淀的具有实质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思想,基本上是源自中国特殊的实践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实践为源头,立足实践开展原创性理论研究,并运用来源于中国实践的理论,阐释和指导中国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推动理论创新,形成实践深化与理论升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回归实践,以实践为源头的理论研究进路,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2024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回归实践的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要以聚焦时代命题、回答时代之问为使命,聚焦农业强国建设、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重大战略,构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解决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和艰巨挑战。这不仅是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理论重构是指建立中国农村发展学的理论框架及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农村发展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发达国家基本上把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或农村现代化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或领域。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且是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小农户现代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渐进式城镇化等实践探索,已经使中国现代化道路明显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渐显的发展优势和制度绩效,已经为突破国外理论的方法论和思维定式束缚,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准备了基本条件。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实践探索,需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的理论框架来阐释。构建农村发展学的理论框架,要把出现区域分化、贫富差距的根源纳入到发展逻辑中,关注农村的群体差异、社会网络、制度文化、集体资产、生态资源,去探究农村发展规律,构建农村现代化理论模型,从而跳出城乡差距作为经济增长副产物的陷阱,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同共进。这需要聚焦城乡关系、人口迁移、社会变迁、生活转型、功能拓展等多维度,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拓展经济学范式,构建农村发展的理论逻辑,破解制约农村发展因素、消除导致农村落后根源。构建农村发展学,必须超越增长逻辑重构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核心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实际、同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建立农民和农村全面发展、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学,还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农耕文化、传统习俗、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等纳入理论分析框架,精准呈现中国农村的多样化发展逻辑。中国要构建的农村发展学,是从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以促进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村发展各领域演变、关系和规律,既要揭示农村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性特征,又要立足中国实践,突出中国特色,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实现真正的理论和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
学科重建是指整合农村发展的学科资源,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彰显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支撑载体,更是使理论研究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地位,决定了建立独立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势在必行。这也是建立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必要举措。农村发展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征,农村发展领域的很多理论研究散见于社会学、民族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视角,经济管理学科视角对农村发展的研究却集中在农业发展领域。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日益凸显,学界对农村发展研究的重视程度迅速提升,农村发展学科设置也被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上日程。管理学门类里,农村发展专业一般设置为一级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二级学科,涵盖硕士和博士培养层次;农学门类里,农业专业学位类别设置了农村发展领域,属于农业硕士或农业博士。本科层次专业里,农学、管理学学位授予门类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管理学学位授予门类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了乡村治理专业。在拥有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部分涉农院校,还设置了以乡村振兴或农村发展命名的专业或研究方向。这种农村发展学科格局的设置,实际上并没有凸显出农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交叉学科属性,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心仍集中在农业领域。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的重要意义考虑,应该推动整合分散的农村发展学科资源,建立独立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使农村发展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门类。独立设置的农村发展学,能够有效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门类的研究资源,统筹布局、细化设置农村发展重点领域专业,加快形成农村发展学科体系,推动农村发展研究的系统化、集成化,能够有补助填补农村发展理论研究的盲区和短板,从而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理论创新。这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撑,也搭建了“三农”学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的载体。
展望未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发展学,要立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需求,强化多学科的交叉理论应用,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走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三农”学界应抓住构建农村发展学的重大机遇,扎根现实、深入研究,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农村发展经验,把中国农村发展经验提升为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为推动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多智力支持。
孙秋实摘自拟出版的《中国农村发展学年鉴2023》中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的探索历程与理论创新》一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