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三农
魏后凯:在新时代再创新辉煌(2018-09-12)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8-09-12 14:28:00

在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在中国农村改革4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建所40周年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杨传堂副主席, 

    尊敬的谢伏瞻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一堂,隆重举行中国农村改革40年学术研讨会,并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建所4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农村发展研究所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和支持农发所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曾经和正在农发所工作的各位同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问候! 

   农村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985年之前为农业经济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至今已度过40个春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40年的变迁,与中国改革开放共成长、同进步。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我国农业农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重大问题以及热点、焦点问题,深入农村基层,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对各个时期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社会影响、代表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有影响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拔尖人才,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情系三农、牢记责任,秉承深入调查、科学研究作风,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农村改革进程,呼应“三农”重大问题,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上,都做出重要贡献、留下自己的印记。在建所初期,农发所学者对包产到户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明确提出“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对当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农发所还全力支持杜润生领导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为中央“三农”决策建言献策。之后,在农村改革深化过程中,农发所对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农村雇工经营形式、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剩余劳动力利用与转移、粮食销售体制改革、农村合作经济等都做出了重要的开拓性研究,并率先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引入中国,开创和引领了我国小额信贷扶贫研究。近年,农发所又多次承担中央交办课题和第三方评估任务,包括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贫困县退出等第三方评估任务,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40年来,农发所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多个视角,围绕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减缓农村贫困、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形成了众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为中央决策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许多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砥砺奋进,持续跟踪把握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动向,不断调整完善学科体系,优化提升人才队伍结构,现正以崭新的面貌勇攀国内外学术高峰。40年来,农发所下设研究机构根据国家需求进行了多次变更。目前,农发所设有乡村治理、农村组织与制度、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农村产业经济、贫困与福祉、农村环境与生态经济、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金融、土地经济与人力资源、农村信息化与城镇化等10个研究室,并设立了“农村发展经济学”优势学科和“农业现代化”、“贫困与福祉研究”两个重点学科,在合作经济、生态经济、乡村治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学科优势,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同时,科研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也更加合理。全所现有在编科研人员中,83.1%拥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占41.5%,拥有在任博士生导师20人。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大胆创新,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议,编辑出版了系列研究报告和两个核心期刊,不断打造国家“三农”研究高端智库品牌和学术平台。40年来,农发所的专家学者通过多种途径,向中央提交了大量的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有关文件和法律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从1993年开始,农发所先后组织编写了《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农村发展报告》和《中国扶贫开发报告》,其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已连续出版26本。目前,这三部年度报告已经成为海内外了解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窗口,也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2016年9月,在院党组的关怀下,依托农发所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并创办了《研究专报》,编辑出版了《中国“三农”研究》。在期刊建设方面,农发所现有《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农村观察》两个期刊。近年来,通过规范流程、实行“双匿”制度、举办征文学术研讨、扩版等措施,两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坚持兼容并包、开放合作,多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由农发所发起并主导的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至今已召开14届年会。农发所主管的6个全国性学会(包括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和2个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和生态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搭建了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平台,在推动学科建设以及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发所还先后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以及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波兰科学院农村和农业发展研究所、意大利国家农村发展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国际学术交流遍及五大洲。  

   建所40年来,农发所人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我国“三农”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农发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开始接受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开始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到目前,已有4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从农发所毕业、出站。在他们当中,既有一批政府部门的高级干部,还有诸多知名专家学者,有的则成了企业家,他们在各自领域为我国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农发所赢得了荣誉,是农发所的骄傲。陈锡文、李纪恒、杨雄、江泽林、韩俊、杜鹰、林毅夫、田学斌、蔡昉、陆学艺等同志都曾经在农发所工作和学习过,他们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仍时刻关心和支持农发所的发展。  

   回顾40年走过的历程,农发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归功于党中央的方向指引和院党组的坚强领导,得益于院内各部门、兄弟院所的鼎力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真诚关心,得益于一代代农发所人的孜孜不倦、辛勤奉献。40年来,詹武、王贵宸、陈吉元、张晓山、李周等历任所长带领一代代农发所人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三农”研究事业,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步入暮年,有一些已经离开了我们,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农发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要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农发所发展的各位领导、院内各部门、兄弟院所以及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40年来为农发所作出贡献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老专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谢谢您们长期不懈的无私奉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将为我国“三农”理论和政策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大有作为。  

   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坚持为人民做学问,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立足国际化的广阔视野,以我国“三农”领域重大改革、理论与政策问题研究为己任,发扬深入农村、关注农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更加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农业农村情况和农民呼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真正“把学问做在农村大地上”,努力将农发所建设成为集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编辑出版为一体,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三农”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三农”理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新时代再创农发所新的辉煌。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8年8月31日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