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三农
刘晓越:中国离农业现代化有多远?(2010-06-25)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0-06-25 09:21:38

        国家统计局一份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报告称,截至200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1/3;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农产品占有量还相当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生产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农产品。按照这一思路,研究人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以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四要素为一级系统,在每个一级系统中又分别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由16种指数构成二级子系统。

        经利用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1998-2001年四年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测算,报告对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分析与评价。

        从全国来看,农业现代化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进程比较缓慢。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才走了不足1/3之一,指数最低的省份,才走了不到1/5的路程。农业现代化指数排在前列的上海和北京,已经走完了近2/3的路程,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从构成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四要素来看,造成农业现代化指数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手段和农业产出能力低下。

        在农业生产手段方面,2001年农业生产手段指数为20.36%,离目标值还相差甚远,刚完成了1/5的路程,明显低于其它几个构成指数。数据显示,6个分项指数的测算值都不高,其中又以农业科技化水平和农业电气化水平为最低,2001年目标值的实现程度仅为5.41%6.99%;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实现程度也仅为20.66%;此外,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水利化水平和农业良种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分别为30.29%42.57%37.98%,其实现程度均未过半。这正是我国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还得要全面提高农业的6化水平,尤其应注重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在农业劳动力方面,农业劳动力指数是农业现代化四要素中取值最高的一个,2001年已达到64.44%,接近完成了2/3的路程。从构成农业劳动力指数的两个二级系统来看,农业劳动力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但每年提高的幅度都不足1个百分点。非农劳动者比重指数1998-2000年提高较慢,每年不足1个百分点,但2001年比上年提高了2个多百分点。

        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离目标值还有4/5的路程要走。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最高的省是最低省的近6倍。经比较发现,农业产出能力高的省市,其农业现代化指数比较高,说明农业产出能力与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的四个因素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距目标值的实现程度还不足1/3,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的实现程度均不足1/5

        由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农业产出和农业供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农业人口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提高农业产出能力,还要从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提高农民收入入手。

        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2001年为52.83%,距目标值的距离刚刚过半。从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四年的变化情况看,1998-2000年全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逐年下降,2001年又有所回升。从构成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四个二级指数看,市场环境的平均水平比较好,大部分省市的指数实现程度在50%以上,而且地区间差异不大。最好的是浙江,市场环境指数为85.12%,与最低的省相差不到1倍。资源环境指数除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和上海外,其余省份的实现度均未超过50%。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的实现度超过50%的有18个省市。

        从农业现代化进程地区比较看——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研究报告指出, 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及经济发展条件相差很大,沿海地区已开始步入现代化的门槛,而内陆却仍有不少地区甚至在为温饱而奋斗。因此,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很不平衡。

据报告分析,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地区差异明显。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结果显示,2001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已完成45.2%,比199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了30.2%,比199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才完成了25.0%,比1998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不难看到,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也没有过半,但其发展速度还是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中、西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

        报告还就农业现代化分项指标实现程度进行了地区比较。在构成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四个一级系统中,1998-2001年的测算结果无一例外地得出东、中、西部呈递减态势的结论。

        农业生产手段指数的地区比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手段差距明显,中部与西部的差距小于东部与中部的差距,并且,2001年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明显拉大,而中部与西部的差距略有缩小。从农业生产手段分项指标的地区比较可以看出,造成农业生产手段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电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即东部地区的电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农业劳动力指数的地区比较:农业劳动力指数的地区差距相对来说不是很大。东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70%左右,中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60%左右,西部地区的实现程度在50%左右,三个地区依次相差10%。从构成农业劳动力指数的分项指标来分析,造成农业劳动力指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农业劳动者比重,东部地区的非农业劳动者比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农业产出能力的地区比较: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而且到2001年这一差距还略有扩大,其原因是2001年东部地区的产出能力指数略有提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却基本没有变化。从构成农业产出能力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除农民收入(从农业得到的收入)的地区差异不是很明显外,劳均农业产出、农业供养能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都非常大,而且这种差异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说明东部地区在农业产出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农业生产条件的地区比较:在构成农业现代化指数的四个一级系统中,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地区差距最小。但从时间上来看,三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指数均呈下降或波动趋势。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农业生产条件指数的分项指标来看,东部地区在市场环境方面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具有优势;在资源环境方面,中部地区要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齐头并进,中部地区略显逊色。统计数据再次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