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关注三农
韩美群:当代农村多元文化的选择与创新(2012-04-20)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2-04-20 09:09:43

   

        农村是我国原生态文化的最后一块重镇,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但是,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和交往的频繁,广大农村逐渐摆脱了传统农耕、封闭、凝固的特性,开始显示出多质、开放、多元的文化形态。在今日之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并存和冲突、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交融和交锋、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及先进文化的交织和矛盾,都以一种最为包容而又最为奇特的形式“集合”在一起。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文化生态,我们必然要回答:农村文化向何处去?

 

        传统文化:农村文化选择之根基

 

        文化虽然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文化可以抛弃其传统而重起炉灶。农村传统文化是依附于土地的农民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根基,虽然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凝结在农村文化之中的深层内核和精髓,如天人合一、勤俭节约、勤劳、善良、勇敢、自强等思想和价值却经久不衰。它流淌在世代子民的血脉中,并且同化着其他外来的异质文化。现代文明持久而强烈的侵蚀没有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消亡,相反却不知不觉被其内化和同化。农村文化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而充满了活力。事实上,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和某种符号的象征,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和真真切切的生活,是流淌在世代农民身上生生不息的血脉。因此,农村文化的选择在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实现创造性转换的问题,因而它表现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一种理性选择。

 

        主旋律文化:农村文化选择之导向

 

        如何确定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文化选择的关键。弘扬主旋律是农村文化方向性选择的基本导向。所谓主旋律文化,就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反映人类进步趋势的先进文化。主旋律文化就是主导性文化。任何一个时代必然会产生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主导性文化。在我国,主导性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弘扬主旋律文化,应切实把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不断创新农村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主旋律的本质就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主旋律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在农村弘扬主旋律文化,首先必须把它从空洞的政治说教中解放出来,回归主旋律自身,也就是农民自身。其次,弘扬主旋律文化决不意味着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相反,它需要多种文化交叉、融合与互补,并形成“和声”,促进多种文化和谐发展。

 

        都市文化:农村文化选择之酵母

 

        具有现代技术特征的都市文化,是城市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现代文明属性的一种文化模式,它与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相对应。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穿梭于都市内外,都市人通过“乡村游”而往返于城乡,特别是户籍制度的变革开始打破了农村与城市的屏障,使得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出现了再度融合的趋势。但是,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在地位上并非对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的落后与城市工业的繁荣所形成的反差,使得农村文化成为一种内隐文化而逐渐萎缩。于是,都市文化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当代文化的主流话语,代表了人们最普遍的审美追求与文化需要。在当今,随着农村与城市壁垒逐渐破除,这种文化示范作用被愈益放大,从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无形的深层文化,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都是全面的和不可抗拒的。另外,都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除了正向的以外,也有诸多负面的影响,如都市非主流的生活享乐主义、娱乐感官刺激、物质私欲膨胀等文化现象,也可能会与部分农民思想和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更好地规范都市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韩美群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文化选择与创新研究”负责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