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学术动态
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综述(2015-11-10)
作 者:      发布时间: 2015-12-17 11:09:00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王向辉 

 

由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河南科技大学主办,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于20155910日在河南洛阳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展开为期两天的专题研讨。研讨会采取主题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探讨的形式,围绕“粮食安全——中国与世界”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热烈探讨。

 

一、当前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面临趋紧的态势。同时,中国粮食安全同样面临着新形势:一方面,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农业竞争力下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短缺,且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粮食生产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探索新思路、提出新措施去破解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中国农业政策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世界粮食安全总体趋好

 

粮食安全属于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从粮食不安全率来判断,目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趋好。FAO根据对世界各国粮食安全状况的统计监测,认为19902014年间,世界总体粮食不安全率平均由25.9%降至17.5%,发达国家处在小于5%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有所改善,但各国差异仍然较大。总的来看,一是各国粮食不安全率在不同时间或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二是粮食不安全率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尽相同。中国粮食不安全率由1990年的35.8%降到2014年的17.8%,年均下降0.71个百分点,年递增率-2.83%,且粮食产量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11年增加。基于上述判断可以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已经处于新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均占有量持续提升,这主要归功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增加,其中,粮食结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仍存在粮食不安全隐患

 

2014年,中国实现了粮食产量11连增,但是,影响中国粮食不安全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主要粮食产区北移,粮食产销空间距离扩大;二是粮食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呈现出趋势性减弱;三是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之间、农产品市场与能源市场或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显著增加,加大“黄箱”支持面临上限约束;四是粮食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调控政策失衡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减弱。因此,国家在制定“三农”政策时应注重把保证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尤其要注意粮食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此外,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速度,以利于粮食供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粮食安全观念转变问题与粮食安全

 

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粮食安全进入新阶段后不应该就粮食安全问题讨论粮食安全,应改变对待粮食问题的态度,转变观念对保证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确定粮食安全新思维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每年进口的谷物和大豆在5000万吨以上,而每年餐桌浪费粮食多达5000万吨,也就是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大抵等于粮食浪费量。转变关于粮食问题的思维方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需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仓储和粮食进口四个方面转变思维。在粮食生产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改善种粮环境,使农田能够休养生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种粮者福利;在粮食消费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加大节约粮食宣传,减轻粮食需求压力;在粮食仓储方面,要加强管理,加大科技对粮食储藏的支撑能力,减少粮食流通和仓储损失;在粮食进口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外土地资源,适度增加粮食进口,调节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巩固粮食安全局面。此外,还要注意粮食政策同经济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经济领域,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社会领域,要消除“消费主义”的恶劣影响;在思想领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粮食安全新观念

 

中国连续11年保持粮食产量增长,在中国粮食安全已经进入新阶段下,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还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和粮食消费浪费风险。因此,在新阶段必须注重转变观念:粮食产量安全向粮食生产能力安全转变,粮食生产导向向粮食消费导向转变,粮食增产向粮食增质转变,把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适度扩大进口结合起来,树立“藏粮于地”、“藏粮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新粮食安全观。这种粮食安全观是有助于人与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而新的粮食安全观要随实际情况改变而改变:在粮食安全状况因为某种因素的突变而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可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藏粮于市”和“藏粮于外”的战略;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实施“藏粮于民”和“藏粮于仓”的战略。

 

()开发粮食生产新路径

 

目前,在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上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是“自给论”,一是“市场论”。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不能有效保证粮食安全。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产粮动力不足,国际市场充满风险。因此,保证粮食安全必须依靠自己努力。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继续拓宽粮食生产的路径,“内挖潜能,外拓粮源”。对内,要进一步释放14亿亩口粮田的增产潜能,提高粮食核心区的增粮能力,加大粮食政策调整空间,提升产粮动力,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对外,要借“一带一路”的发展东风开发粮源,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向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向南与非洲、南美开展错位合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粮食增产共赢;与东南亚国家实行“技术换大米”。借鉴美国的经验,成立粮食跨国公司(例如ABC),掌握世界粮源。

 

三、粮食安全战略实施问题与粮食安全

 

2013年,中国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关于粮食安全战略问题,与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想法。

 

()不同角度解读粮食安全战略

 

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总体方向和策略指引。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更能完善和提升粮食安全战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构建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升粮食安全研究,重要的是研究粮食安全的本质是什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更应该注意粮食安全战略的细节问题。由于农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城镇化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都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所以,粮食安全战略构建应该同农村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各项农村改革内容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安全战略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此外,要加大农产品目标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力度,解决中国粮食库存量过大的问题。

 

()适时调整粮食安全战略的政策方向

 

在中国粮食进口数量激增的背景下,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要调整新战略的政策方向,重点要从粮食安全的基本原则、生产供给、储备、开放贸易四个方面综合把握。首先,明确粮食安全基本战略要求平衡的政策方向在于深化人人平等的需求政策,着重于提高粮食安全供给效率,二者并举。其次,稳定调整生产供给政策,持续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生产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第三,通过改革粮食收储和流通政策来提高国家合理收储能力,建立起主体多元化的粮食收储体系。第四,中国粮食贸易日益频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应深化调整粮食国际贸易政策,通过降低进口限制、提高进口效率来降低粮食贸易风险;完善粮食国际贸易法规管制和保障机制,健全监测监控制度,加大对粮食边境贸易的执法力度,保障粮食进出口市场秩序和较高的粮食国际贸易效率。

 

()不断健全粮食安全战略机制

 

完善粮食安全机制是构建高效的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当前,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上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粮食生产者三者之间以及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严重的利益博弈问题,粮食生产易受“突发”因素影响的问题,粮食生产环境污染和种植面积逐年缩小等问题。因此,有专家认为:要通过健全粮食安全保障顶层设计、动静结合的粮食安全战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责权利界定、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永久性基本粮田强本固基这五大“硬机制”来确保中国粮食安全。

 

四、粮食主产区发展问题与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和河南省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可谓不言而喻。如何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提高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取得11连增,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日趋加快。但是,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粮食加工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依旧受制于生态、资源、气候、科技、市场等多重因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增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为提高粮食安全水平,黑龙江必须实现由粮食生产大省向粮食加工大省的转变。要通过提升粮食质量与品牌农业意识来增强粮食生产与流通主体的市场经营力。目前国家粮食安全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关注重点几乎都围绕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等问题而展开,对粮食生产区的经济发展却少有问津。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与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十分矛盾,给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带来隐患。因此,有学者提出:河南省应在国家粮食安全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主产区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视角出发,构建既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利益补偿与平衡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制定与战略设计大多是由上而下的,因此,粮食安全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在影响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粮食主产区生产者三者利益诉求不一致的问题,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之间责权利难以界定的问题,以及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上述三个问题事关中国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的核心,因此,要加大粮食安全保障机制顶层设计的力度,平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粮食生产者三者利益。对于粮食主产区,应该强责、赋权、增利;对于粮食主销区,应该增责、明权、分利。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以增强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增收多元支撑体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中国人口持续增长,工业化步伐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环境污染蔓延,土壤品质下降,淡水资源匮乏,以及恶劣气象灾害频发,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增加供给固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减少收获、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也是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应仅仅从粮食生产和国内市场的角度出发,而是应转变发展思路,从生产、流通和消费多个领域着眼,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来源: 《中国农村经济》2015年第7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