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浅谈农信社创新经营(在任者说)
作 者: 康凤立     发布时间: 2005-09-06 15:28:02

  农村信用社服务的是农村、农民和农业,“三农”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农村奔小康的大局。由农民入股、由入股者参与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贴近农民,了解“三农”的情况,对“三农”服务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是金融界支持“三农”加快实现小康的主力军。不仅是个金融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在此,就农信社如何创新经营提出以下浅见:
  一、更新经营理念,提升服务品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一切。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各地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地方经济十分活跃的同时,金融竞争也异常激烈,在一个小县城,就有工、农、中、建、信用社五家金融机构,加上邮政储蓄共有近百家储蓄所。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农村信用社就要集思广益,应认识到金融的竞争从长远看就是服务的竞争,全体员工应该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转变员工的原有思维定势,找准定位,使大服务理念自发地根植于每个员的心中。
  在创新员工经营理念的同时,创新优质服务的内容和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服务方法和内容的创新,要体现信用社的特点,结合服务对象的文化层次和服务要求,改善服务环境,来满足不同文化素质、不同阶层顾客的要求。同时要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管好用活资金,搞好贷款营销,突出信贷投放重点,支持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
  信用社好比一个鱼塘,不良贷款是死水,而存款余额是活水,只有多注入活水,增加存款额,信用社才能盘活经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存款额是前提,效益是目的,没有足够的前提条件,贷款兴社便无从谈起。信用社要积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择优对象,把富余资金优先配置到有效益、有市场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环节中,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农业经济商品化。大力拓展思路和视野,摸索和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多功能地延伸服务领域,增强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如在扩大贷款面上,可以办理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等。这样做,既能解决好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又有利于农村流通市场的活跃和壮大。
  在贷款的营销的创新上,一是构筑营销网络,延伸营销触角。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人多线长的优势,应逐步建立起以外勤人员为骨干,以内勤人员为补充,以金融超市为窗口的营销网络。二是明确市场定位,抢抓龙头企业。农信社要适当调整信贷政策,针对农村产业集团、产业协会队伍的壮大,尽快出台农户大额贷款管理办法,积极谋求大额贷款筹资渠道。三是力口强营销培训,提高营销技能。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的学习,提高营销人员的道德水平,提高员工营销技能,增强信贷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四是克服信贷人员的“惧贷”心理,信用社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一个风险度,规定凡是符合信贷原则,严格按照程序发放的贷款。
  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增加农信社的非利息收入。
  金融资产品种单一是我国金融业现实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不但制约着金融服务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金融企业的收入和效益。信用社要努力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即突出信贷投向重点的前提下,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抓好代理中间业务,通过为政策性银行、政府部门办理委托贷款、投资、兑付、承销债券,代办农村保险,代收农村电话费、水电费、养路费、学杂费,代发工资,代订报纸等多项目、多类别、多渠道的中间业务增加农信社自身非利息收入。
  四、强化人本管理,解除各种禁锢,集中精力把经营效益搞上去。
  管理创新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建立人才的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首先把文化水平高,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吸收到农村信用社队伍中来,充实新鲜血液。同时吸纳熟悉金融业务,又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的高级综合型人才。
  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氛围。目前,不少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偏高,收息率偏低,针对这种现状,管理者应与员工共商对策,确定收贷目标,定期考核兑现。外勤人员对所有贷款要分片逐户建立客户回访发不,定期对贷款资金的使用、投向、经营状况和贷款偿还能力进行调查登记,这不仅有利于外勤人员工作的深入,增强工作的实效,有利于督促欠户还本付息,还可以为贷款人二次贷款掌握好可知的依据。
  五、发展新型信合文化。
  要加快创建新型的信用合作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商业银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大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开创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行业新风。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信员工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带出一大批懂政策、守规范、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发挥骨干和中坚作用,确保农村信用社按照“四自”经营方针,为国家、为社会、为客户、为广大农村群众带来更大的回报。
  (责任编辑:韩剑峰)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