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的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贫困人群信用高
作 者:      发布时间: 2005-09-06 15:27:34

 
新华网 (2003-01-16 09:29:04)
稿件来源: 经济参考报


  扶贫小额贷款以95%以上的高还贷率,向世人挂出了个奇特的问号:难道穷人的信用比富人的高?
  专门从事该项事业研究的中国社科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晓山,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充分肯定了问号里的观点:实践表明,贫困人群的信誉程度决不亚于其他社会群体,甚至高于富裕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人群的道德风险相对较低。
  贫困人群花花点子少
  扶贫小额贷款是一种信贷活动,其目标群体是贫困农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这种扶贫贷款的特点和宗旨。世界闻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以下简称GB),就是以小额扶贫贷款起家的。作为世界扶贫贷款的先驱,GB为发展中国家扶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在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会诞生出世界上最著名、规模最大的乡村银行?”
  中国“扶贫经济合作社”小额资助扶贫项目负责人杜晓山,今年9月刚刚考察过GB。杜晓山这样回答:GB从1976年开始在一个村对42名最穷的农户每人贷款27美元进行小额信贷实验,到1983年被孟加拉批准成立扶贫银行,发展到今天,GB已成为孟加拉农村地区最大的一家银行。经历过1/4世纪的风风雨雨,乡村银行目前资本金的7%来自政府,另外93%全部来自借贷贫困成员。因此,可以说乡村银行是穷人拥有的银行,尤其是贫困妇女自己的银行。更有趣的是,GB的还贷率高达98%。而中国的贫困农民信用度也不低。据介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持、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扶贫经济合作社”采用GB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在河北易县,河南虞城县及南召县建立了三个县社,到1997年底,每个分支机构都在经济上实现了自负盈亏。到2001年底,贫困经济合作社已经帮助了几万户、仍在享受贷款的有15000户借款人,累计发放贷款6800万元,还贷率超过95%。
  信用高 并非没风险
  杜晓山说,小额扶贫贷款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要经受自然灾害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风险;二是贫困农户是弱质人群,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低,没有财产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且一般说来,这一群体文化科技知识素质低、商品意识较淡薄、思想较封闭,生产技术、经营技能素质较差;三是由于政策、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穷人有“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宁可“苦熬”不愿“苦干”;四是小额信用贷款,无需抵押担保,如有借贷不还的示范效应发生,则很容易造成拖欠行为的蔓延。
  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和其他小额信贷项目机构的经验教训是:总体上说贫困农民的信贷信用是好的,但与其他信贷群体一样,也有信用风险,但相对风险小。而且这种风险与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和当地风气有关,也与个人信用状况有关。
  贫困人群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和手段
  杜晓山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刚刚起步,贷款工作更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进步。
  为了防范金融或信用道德风险,小额扶贫信贷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可行的运作机制。杜晓山向记者介绍了五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运作机制:
  额度小、整贷零还(分期还贷)的贷款方式。这要求贫困农户尽量从事多种经营,以有利于分期还贷的需要。这一机制对借、贷双方而言,风险都较小。
  遵循商业利率原则。这有利于排除“救济”式的老观念,而且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农民还贷后,还能得到收益的主要部分。小额度、分期还贷并执行商业利率,使富有群体感觉到此种贷款对自己并无大利可图,就不热衷与贫困户“抢饭吃”了。因此,这是一种自动筛选机制。
  让一些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采用联保小组的形式放贷,或以妇女为借贷主体,或这两种方法并用,都有利于降低风险。
  实行持续循环贷款并在后续贷款中逐步增加借贷额度的激励机制,也有利于资产质量(还贷率)的提高。
  此外,加强管理和监督,采用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也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孟加拉乡村银行和世界各地的扶贫贷款实践与创新似乎在告诉财经界:在加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贫困人群的信用状况不成问题,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前景广阔,贫困人群的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庹泓)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您是第 访客    - - 招聘信息 - -  投稿热线 - -  意见反馈 - -  联系我们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联系电话:85195663

农村发展研究所网络室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