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尼斯当地时间4月27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以学术文化交流促中突经济合作”座谈会成功举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志强,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哈利德(Khaled el Haj Ahmed),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海客(Khaled el Haj Ahmed),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专业负责人、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芙蓉(Samah Mohamed Korashy Abelkader)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赵剑英
赵剑英社长作了“在文明交流中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合作与发展”的发言,他讲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密码,正深藏于其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内核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精髓如同文明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作为出版人,应该打造一批深入浅出的通俗作品,向阿拉伯国家读者介绍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讲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经验,阐明中国何以在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不断实现文明的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魏后凯所长围绕“农业合作助力非洲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议题进行了发言,他在指出,当今非洲发展面临粮食安全和反贫困双重挑战,破题关键在于以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推动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这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重要经验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消除了7.7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贡献了全球减贫总量的70%以上,同时中国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魏后凯所长讲到,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互惠、互利、互补的原则,进一步加快推进中非农业合作,助力非洲粮食安全、农村反贫困和乡村振兴,具有广阔前景。第一,加强中非农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助力非洲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重点应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选育、人才培养、农业投资等领域;第二,中国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减贫成功的三大基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这些减贫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加强中非在农村减贫、乡村振兴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合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潜力巨大;第三,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以数字经济赋能非洲农业现代化,推动中非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数字化转型、共享平台建设等全方位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志强
张志强所长围绕“本土文明和外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议题进行了发言,他讲到,中华文明经由“满天星斗—多重花瓣—中原突破”的演化路径,形成独特的圈层嵌套结构——多元文明要素在碰撞交融中自然涌现出中心漩涡,既以文化能量持续辐射周边,又通过漩涡效应将外部要素吸纳重组,最终铸就“一体多元”的政治文明架构。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则展现出水泥版筑式的整合逻辑,通过自上而下的层累浇注将异质文明熔铸为整体。然而,尽管二者建构范式迥异,却共同印证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深层规律:文明既是跨地域交往的前提,更是其创造性成果;文明间秩序的构建过程,本质上就是通过交往实践孕育新文明形态的历史进程,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史的基本经验。张志强所长讲到,日本学者板垣雄三曾以“坎儿井”隐喻文明网络,揭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通过海陆丝绸之路的商贸纽带,在东西方间发挥了坎儿井式的沟通作用。当今世界一体化已突破传统地缘连接模式,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化经贸体系重构文明图景。文明交往既是跨文化互动的前提,更是孕育新秩序的熔炉——既能守护“各美其美”的文明特质,又能熔铸“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期待中突、中非通过合作共赢实践,为构建平等包容的新型文明秩序提供典范。
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 海客(Khaled el Haj Ahmed)
突尼斯汉学家、翻译家海客围绕“突尼斯汉语传播及其在促进中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发言,他讲到,中突经贸往来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自1964年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持续深化,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1977年,马纳尔大学布吉及巴语言学院首次开设汉语第二外语课程,标志着突尼斯汉语传播的起点。2017年,突尼斯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汉语与中华文化传播的飞速发展。2018年,迦太基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积极推广中国文化,并与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密切合作,举办了大量文化活动,增进了突尼斯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随着中突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对掌握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通过中文教育,已培养出大量精通中阿双语的人才,在贸易、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扮演着关键的桥梁角色,极大地促进了中突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 哈利德(Khaled el Haj Ahmed)
突尼斯汉学家、翻译家哈利德在发言中讲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已成为国家间深化理解、增进合作的重要纽带。中国与突尼斯虽相隔千里,但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突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而文化交流作为“软力量”,正在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哈利德从中突文化产业合作、旅游经济联动、人文交流三方面,阐述了中突两国在出版、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尤其是双方的合作出版在“以文促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哈利德讲到,中突两国出版界合作出版的书籍,不仅让阿拉伯世界读者更了解中国,还带动了版权贸易、印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双方可进一步扩大数字出版、影视改编等领域的合作,形成文化IP的全产业链开发。
迦太基大学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专业负责人、助理教授、汉学家、翻译家 芙蓉
突尼斯汉学家、翻译家芙蓉女士回顾了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近年来的合作历程与成果,双方已经合作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郑和与非洲》阿文版,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为突尼斯和阿拉伯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以及中国学者的合作,翻译出版更多介绍中国历史文化、讲述中国哲学思想、展现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的图书,向阿拉伯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向阿拉伯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际合作与出版部主任夏侠主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